学术动态

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在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发表文章

作者:来源:人文学院发布时间:2025-06-30

近日,人文学院傅惠钧教授在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6月21日头版)发表题为《讲修辞 正文风》的文章。



原文如下:


说到修辞,人们往往会想到比喻、夸张这些被称作修辞格的现象。其实修辞远非修辞格所能概括。陈望道认为,人们说写的每一句话都是修辞现象,修辞是语言文字的运用。这意味着,任何人,只要你在表达,都关乎修辞。文风存于修辞,文风问题,很大程度上是修辞问题。好的修辞一定会呈现出好的文风。


修辞何以影响文风?好文风的形成,必须符合修辞的基本审美原则。适切的修辞,总能达成好的效果,体现好的文风。好的文风,从修辞角度讲须做到以下几点:


一是达意。修辞须能适切地表达题旨和意图,根据写说实际,调动和创造各种表现手法,来生动活泼、切实有效地将自己的观点、意志传达给对方,做到就意修辞、辞到意到。“修辞立其诚”,修辞讲求的是诚心正意,“立诚”是修辞的标准。孔子说,“辞达而已矣”,“达”是基本要求,也是至高境界。说“达”,并非意味着无须“巧”,孔子还说“情欲信,辞欲巧”,关键在于是否适切;“达”也并非一味求简,“简而不明”,就与“达”相悖,顾炎武说,“辞主乎达,不论其繁与简也”。雅与俗、华与朴等也是同理,当以适切为据。


二是合角。表达者与接受者契合特定的修辞角色,是成功修辞的基础。《出师表》与《诫子书》都出自诸葛亮,但作为修辞角色并不同一,文随角遣,不可随意移易。而曹植呈给曹丕的《上责躬应诏诗表》中“伏维陛下德象天地,恩隆父母”之言,被史家讥为“失词”,原因是曹植在兄弟君臣父子的多重角色关系中顾此失彼。当今一些面对大众的讲话与文章,角色定位不当屡有所见,比如官腔十足便是表现之一。


三是切境。说话、作文需要切合语境。语境有小语境、大语境之别。就影响文风而言,社会文化大语境尤为突出。陈望道批评的“屑屑摹仿病”“美辞堆砌病”等就是未能切合社会文化变革大语境的文风弊象。孔子的“时然后言”,也适用于切合时代语境的旨意。那些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,总让人生厌;能直面问题、发时代先声的文章,往往能体现修辞与文风的新气象。


正文风,须要讲修辞。20世纪50年代初,吕叔湘、朱德熙合写的《语法修辞讲话》,为新中国的文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。这方面的成功经验,值得好好总结和借鉴。


编辑:盛灿灿